今年2月,国际奥委会确定的申办2008年奥运会新程序增加了筛选候选城市过程,要求10个申请城市书面回答6个方面的22个问题。其内容包括:动机与构想,政府与民众的支持,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后勤服务,财政能力。对每个问题的答复只有一页的文字容量,大约相当于400个汉字;而许多问题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内涵十分丰富。北京奥申委把它简称为《申请报告》。
同时,国际奥委会对如何答题又提出许多严格的限制,对答卷用法文、英文对照的特定格式以及印刷、装订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还包括4张地图和2个表格。但是,不能超出规定的标准,不得附带光盘、录音带等。
“高质量地回答,高标准地入围”。这是北京市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贾庆林、袁伟民、刘淇等一开始就提出的明确要求。答卷反映了北京2008年将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奥运会,不仅突出“新北京,新奥运”,还要突出绿色奥运会、人文奥运会、高科技奥运会的理念。
《申奥报告》中的题目都很具体、客观,但难度也相当大。例如:“你们打算怎样在你们的城市举办奥运会?”这个问题貌似简单,其实提问本身就构成了探讨的课题。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但是确定答案的过程却十分艰巨,涉及到中央和北京市许多工作领域,事关一些重大决策。如第八题要求:“请提供一份地图,显示出在不举办奥运会的条件下计划兴建的与奥运会交通有关的基础设施,并说明经费来源以及建设时间表。”这实际上是要求有关部门提前或限期做出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并落实经费和建设工期。